【金馬影展專題】窺盡各國影壇門道奧妙

  • 作者:Quiff
 《警察,形容詞》

遍覽金馬影展的歷年片單,三大國際影展的大獎得主自然是影迷爭相聞香的首要目標,每每剛開始劃位不久便銷售一空;然而除影展常勝軍及大師作品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者自然也是影迷不可錯過的作品。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此一獎項雖然尚不免侷限在電影圈主流品味的框架下,但大致上來說,能代表一國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圍角逐,某種程度上也得先在本國影壇內掀起一番話題熱潮,整體製作品質也堪稱整齊,才得以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否則難以在本國影壇中服眾。

 《聽媽媽的話》

每年一到了奧斯卡盛季,觀眾們總是交頭接耳地猜測最佳外語片中的五名入圍者究竟是花落誰家;鎂光燈雖然都只追逐著笑捧小金人的最終贏家,但不只五名最終入圍的五部影片,每年參與最佳外語片提名角逐、來自世界各地的這近百部電影,儼然便具體而微地象徵了該年度全球影壇的縮影。

這些代表各國影壇的一時之選,在阮囊羞澀的台灣獨立片商不得不以票房吸引力為第一優先考量之下,多數無緣登上台灣戲院的大銀幕。而每年在金馬影展上短短兩、三場的放映,便成了在地影迷欲一窺各國電影風情的唯一機會。

今年金馬影展上便搜羅了七部2009、2010年度代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各國電影,除去未來預計會上院線的奉俊昊《非常母親》及麥可漢內克《白色緞帶》兩部早在全球影展上獨領風騷的金馬大熱門不談,其餘五部作品《聽媽媽的話》、《警察,形容詞》、《遛鳥家族》、《母獅的牢籠》、《海灘的一天》均可從中一探該國電影裡風土人文的獨特風貌。

由甫滿二十歲的加拿大年輕影人札維耶多藍(Xavier Dolan)初試啼聲的電影《聽媽媽的話》,堪稱本屆金馬影展觀眾迴響最熱烈、希望本地片商引進院線呼聲最高的作品。在這部自編自導自製自演、甚至親身擔任藝術指導的半自傳處女作中,身為加拿大演員之子、自幼便以童星身份出道的札維耶多藍將十七歲時便寫就的劇本親自搬上大銀幕,片中描寫一對平日爭吵不斷的母子之間難以跨越的巨大世代鴻溝,拙於言詞、不擅溝通的兩人無法逃脫出這段既愛且恨的錯綜親情,只得用辱罵與叫囂來代替關愛溫暖,在針鋒相對的背後,實是蘊有無比難以說出口的深厚情感。

《聽媽媽的話》不僅捕捉下這個單親家庭中脆弱且糾結纏繞的母子親情,更道盡了身處青春期中的叛逆情懷與迷惘思愁,因而讓札維耶多藍初次出擊便一鳴驚人,不僅在坎城影展導演雙週上一舉摘下三項大獎,更獲選代表加拿大進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著實是後生可畏。

而繼2007年特闢專題介紹位處東歐邊境、卻在國際影壇上急速竄起的羅馬尼亞新興勢力後,今年金馬影展再度引進了先前放映過的《1208全民開講》導演柯內流波蘭波宇(Corneliu Porumboiu)新作《警察,形容詞》。柯內流波蘭波宇收起了前作中嬉笑怒罵、指東打西卻同時亦不失社會自省關懷的另類黑色喜劇作風,依循著羅馬尼亞電影中一慣的冷峻色彩,以及針砭時弊、向體制病灶開刀的題裁,此番改從一名底層警察的日常行動上說起。

電影不厭其煩地隨著主角一同小心翼翼地跟監三名偷吸大麻的青少年,尾隨著他們上、下學,藏身在電線桿後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電影前大半段都在一言不發的跟監盯梢中渡過,看似乏味氣悶,卻將所有情緒堆積至片尾高潮戲一口氣釋放,在主角與警局隊長的唇槍舌戰中細細玩味職責使命與道德良知的衝突界線,從前段的蓄積堆累至結尾爆發之間的急遽轉折變化,能量極為驚人。

比利時電影《遛鳥家族》中描述了一名自幼在男人窩中長大的孩童,家中除年邁祖母外只有一群平日喜愛胡作非為、惹事生非的叔伯父執輩,專門帶著他幹盡了天底下的荒唐事;然而男孩挺起胸膛引以為傲的家族血緣,終究也成了他深陷其中、難以逃脫的人生困境。電影改編自當地作家Dimitri Verhulst筆下同名小說,生長在一個破碎家庭中、自幼便在無數寄養家庭與家扶中心渡過的他,作品主題多半圍繞著自己的親身童年經驗打轉。

Dimitri Verhuls這部半自傳小說由導演菲力克斯凡葛羅尼根搬上大銀幕後,難能可貴地仍在電影中保留著高度的自傳體文學色彩,藉由大量跳躍光影佐以第一人稱旁白,風趣自嘲、情感深刻卻又不淪於繁雜瑣碎。片中時序於主角的童年記憶與成年時期中來回交錯,當年身為人子的孩童、如今身為人父的青年,兩種對立的人生角色、兩種迥異人生階段彼此遙相對話、呼應,終而環環相扣成生命傳承的迴圈,一解胸中長年鬱積的心結,也回答了人生在世所為何來的大哉問。導演對文字與影像之間的濃度平衡拿捏,乃至於光影、剪接節奏上的掌握,確實堪稱一絕。

Lion_sDen(5).jpg 《母獅的牢籠》

代表阿根廷參與上一個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角逐的《母獅的牢籠》,則繪出了鐵牢之後的母子親情肖像畫。女主角在男友身亡後被關入大牢裡,卻意外發現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只得在鐵刺網與高牆的包圍下準備迎接腹中嬰孩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

若不是片中捕捉到的如實景象,誰又能料想得到在鐵柵欄的後方,居然聽得見幼兒呀呀學語的童稚嗓音,狗兒在散落一地的圍兜與尿布間追逐嬉戲,囚犯們則一手抱著剛滿月的嬰孩、一手在曬衣竿上晾起剛洗好的衣物?監獄高牆上,守衛正荷槍實彈的警戒巡邏;屋內陋室中,母子間童言童語說起枕邊故事的天倫和樂,兩種格格不入的奇異景象竟於此地同時上演。

血案的真相究竟為何、真兇又到底是誰,其實並非《母獅的牢籠》中所關注的焦點;導演隨著女主角一路銬上手鐐、步入叫囂挑釁聲此起彼落的牢房,細膩捕捉她從一開始身處異地的驚懼不定、產子時的痛苦掙扎、初為人母的手足無措,乃至於牢友們平日口出惡言、危難當頭時卻緊緊互相扶持的濃厚人情味,初嚐親情的溫熱與喜悅,以及終將面對別離的恐懼與不捨。片中既深刻描繪出監獄中獨特的氛圍文化,也讓觀眾跟隨女主角闖過一個又一個時而苦澀、時而窩心的生命關卡。

導演帕布洛查比羅前作中便曾以外籍短期勞工與貪污警察為主題,他向來關注身處社會底層的市井小民在生活中所需面對的現實困境,同時也對諸多當代社會弊病作出最心疼的人性控訴。去年金馬影展的巴西電影《刑男大主廚》便曾一窺南美洲監獄裡黑幫暴徒橫行的權力宰制架構與不人道的卑微生活環境,《母獅的牢籠》則更進一步走入鐵籠深處,片中不僅起用真實囚犯演出,更在監獄中實地拍攝,深入一探母子共囚的殘酷人倫難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H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