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緞帶》導演_麥克漢內克.jpg 白色緞帶》導演 麥可‧漢內克


        全然不同於昆汀‧塔倫提諾的《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2009)裡,將「暴力」視為一種賣弄玄虛的遊戲,是展現導演美學風格,遂行個人的慾望;麥可‧漢內克的《白色緞帶》(Le Ruban Blanc,2009),展現的是對暴力的沉思以及痛苦的凝視。

      在《白色緞帶》裡,麥可‧漢內克首次脫離了現代社會與布爾喬亞家庭的時空背景,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末期的一個德國小農村,全片以嘶啞而滄桑的男子畫外音拉開序幕,向觀者娓娓道來這段發生於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故事,給其後他的人生,帶來何等劇烈的衝擊與影響,我們甚至可以從他聽來平靜與壓抑的敘述聲調裡,感受到他悔恨與懊惱的情緒。

      相較於漢內克前幾部作品色彩的minimalism,《白色緞帶》全片以黑白拍攝,透過法國攝影師Christian Berger的鏡頭,整個小村莊的自然景緻,以逆光的白色調展現出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般詩情畫意的美,相較於大自然的心曠神怡,人類的空間,反處處令人窒息!

      無論是大地主、管家、神職人員的住家,皆是以黑白分明的色塊帶給觀者一塵不染、井然有序的嚴肅感,而醫生、助產士與農民的空間,則又以灰色調來呈現出心靈的恐懼與人性幽暗面。

   然而,無論是黑白色塊,還是灰色調,無不強化劇中suspense氣氛,營造出一個表面祥和,一觸即發的危機,而這一觸即發的危機,卻由一群約莫十二來歲左右的男孩與女孩引爆!

   這些看似溫馴有禮、嚴守紀律、聽從教化,卻啟人疑竇的金髮孩子們,以莽撞無禮的姿勢,出其不意的箴言,向這個令他們窒息的道德教化怒吼!對成人世界的假仁假義反擊!以他們的方式討回公義!卻一再遭受到大人們粗暴而專制的回應與對待。

      當這群孩子憤怒的情緒始終得不到宣洩;從大人身上無法學習到「寬恕」,取而代之的,卻是無休無止的懲罰與暴力回應;家庭裡得不到關愛與溫暖;高壓專制的教育體系又成為遂行大人私慾的工具的時候;不難想像,長大以後的他們,將以何種殘酷的面貌來回應這個他們身處的世界。

      而二十多年間,這群孩子歷經了德國戰敗的恥辱,國家社會主義的趁勢興起,直到希特勒崛起,以及他所建立的納粹黨,提供給懷抱著恨意與沮喪長大的這些孩子們一個向世人復仇與肯定自我的機會;他們成為這個結合軍事獨裁主義與宗教神祕主義的《納粹新帝國》裡的中堅份子,完全地接受日耳曼種族優越論,並以遂行復仇慾望的報復快感來折磨他們的敵人,實施恐怖統治。

麥克‧漢內克以《白色緞帶》不僅告訴了世人:「何謂恐怖主義?」還以這個「不寒而慄」的小鎮故事暗喻:「何以恐怖主義形成?」

《白色緞帶》劇照.jpg 

轉載自作家、攝影師、影評人 彭怡平 友善的貓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GH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